社會上很多人包括很多醫(yī)務工作者對核醫(yī)學的了解認識不多,甚至談“核”
色變,導致不敢做核醫(yī)學相關檢查而不能對腫瘤進行準確的定位定性定量定級,接受了不恰當治療?恐慌源自無知,“實”事不出門,“謠”事傳萬里。實際上核醫(yī)學相關檢查所導致的輻射是安全的可控的,沒必要談核色變。
一、什么是核醫(yī)學影像?如果對接觸者真有傷害,誰首當其沖?
1、簡言之,我們所說的核醫(yī)學影像主要是指向人體內注射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通過放射性核素發(fā)出射線,從而被核醫(yī)學儀器探測而進行的一種顯像。
2、如果真有損害,由于累積的接觸量比較多,醫(yī)務人員尤其是從事核醫(yī)學工作的人員首當其沖會第一時間出現損害。
二、低劑量輻射與人體健康
宇宙中充滿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輻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來自大自然的輻射,
我們稱之為天然本底輻射,世界高輻射地區(qū)人均壽命普遍高于低本底地區(qū),以最高天然輻射地區(qū)芬蘭和瑞典為例,人均年度輻射劑量值為6 mSv-8 mSv,人均壽命80歲以上,而我國天然本底輻射平均劑量約3.1 mSv,國家規(guī)定的公眾個人劑量限值1 mSv(公眾受到的除本底以外的額外的輻射限值),即便達到額外的公眾劑量限值,加上本底也僅為4.2 mSv,而我國人均壽命遠遠不到80歲。舉此例,并不能說明輻射量越大,人越健康,但最起碼能說明,在一定的較低的
輻射劑量范圍之內,輻射劑量提高并沒有損害人體健康。
三、如果沒有原子彈,或許就是談核熱愛,而不是談核色變
大多數民眾對“核”的認識建立在原子彈爆炸以及核電站泄漏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認識上,所以一談到“核”就認為是有危害的,而且危害是很大的。不光受檢者對核醫(yī)學檢查有疑慮,受檢者家屬及有些醫(yī)務工作者對核醫(yī)學檢查也是保
持足夠距離。事實上放射性物質多種多樣,原子彈爆炸以及核電站泄漏所釋放的
眾多放射性物質和核醫(yī)學檢查中常用的放射性物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完全不能相
提并論,而且在量上面,有天壤之別。萬物相生相克,有壞的方面,就有好的方面,核醫(yī)學是“核”為人類提供的寶貴的福利。
四、醫(yī)院核醫(yī)學科常用的“核”到底有哪些?什么情況下臨床醫(yī)務工作者會超過個人劑量限值?
醫(yī)院核醫(yī)學科用于檢查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為99mTc(锝)和18F(氟)這兩種放射性核素。其他放射性核素都很少用于顯像,所以基本忽略不計。99mTc和18F都產生γ射線。99mTc所發(fā)出的射線能量極低,主要射線能量為0.140 MeV; 18F產生的射線能量稍高,為0.511MeV,為主要防護對象。以18F為例,根據實測所得數據據計算,如果與剛剛接受完18F診斷的患者(體重按75 kg,注射量0.1 mCi/kg)在1.0 m處交談,在假設放射性不衰減的情況下,需要接觸3天左右才有可能達到個人劑量限制1 mSv,在2.0 m處交談,需要超過8天才能超過個人劑量限值。18F和99mTc無時無刻都在衰減,而且在體內不斷排泄,目前所有的用99mTc和18F進行顯像的核醫(yī)學檢查,受檢者第二天體表的輻射水平已經接近天然本底水平。普通放射性工作人員每年個人劑量限值為20 mSv ,通常管理目標值為5 mSv,兩者比較,我們認為, 偶爾接觸做過核醫(yī)學檢查的患者是安全的。
五、核醫(yī)學受檢者注射完藥物后是否需要在核醫(yī)學科留觀?
我們承認99mTc和18F都是放射性核素,都能產生射線,我們所需要做的只能是保障我們所受到的輻射在個人限值以內。對于受檢者家屬而言,只要能
按照一般生活習慣生活,不會有超劑量限值的風險。對于臨床醫(yī)務人員,保持一
定的距離并盡量減少接觸時間,就是最好的防護方法。讓受檢者在核醫(yī)學科留觀
只會對醫(yī)務人員心理上的防護有用,對實際的身體防護并未增加明顯價值,而心
理上的防護,完全可以通過心理調適做到。
六、核醫(yī)學工作者盡量在核醫(yī)學輻射有益無害方面多做努力
1、在保證圖像質量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藥物注射量。
2、病人接受注射后,囑患者盡量多飲水多排便,使體內多余的放射性物質及早排除體外。
3、若同一天有其他檢查,優(yōu)先做其他檢查再做核醫(yī)學檢查。
4、囑患者核醫(yī)學檢查當天盡量避免在人員密集處停留。
七、懷孕后跟受檢者接觸要不要防護,如何防護?
胎兒對射線比較敏感,經過估算,受檢者家屬和臨床醫(yī)務人員與受檢者必要的接觸一般很難超過1 mSv(1 mSv也是國家規(guī)定的針對孕婦的安全限值),除了減少接觸時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實際上,保持樂觀情緒,不恐“核”就是對胎兒最好的防護。